科研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“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”为使命,强化学科引领和科研育人双轮驱动,把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,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质量育人,切实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,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。
一、以申硕达标为牵引,全力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
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是学校夯实学科基础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和提升办学层次的关键。2019年,学校获批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,印发《蚌埠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创建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)》,重点培育“材料与化工”、“电子信息”等硕士专业学位点。2024年,学校获批安徽省重点支持立项建设硕士学位授予单位。为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,学校出台《蚌埠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》等制度文件,与安徽工业大学、淮北师范大学、合肥大学等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协议,现有研究生导师92名,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00余名。
二、以学科为核、平台为基、团队为要,构建一体化发展格局
学科、平台、团队一体化是推动科研教学深度融合、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路径。学校坚持“学科-平台-团队”三位一体发展思路,以高端平台集聚人才,以有组织科研培育项目,以重大成果提升能力,持续优化学科布局、强化内涵建设,全面带动学科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。
第一,强化学科引领,筑牢发展根基。学科建设是高校立校之本与发展之基。学校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,持续推进学科结构优化,现已形成以“电子信息”省级高峰培育学科和省级特色学科(培育)建设项目为引领,以“材料科学与工程”“食品科学与工程”等9个校级高峰学科为主体的学科体系,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。第二,建强科研平台,夯实支撑能力。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在资源整合与能力提升中的载体作用。目前已构建起涵盖省级、市级、校级的三级平台体系,建有“安徽省硅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”等9个省级平台、“功能粉体材料蚌埠市实验室”等7个市级平台,以及“大数据智慧赋能实验室”等15个校级平台。第三,聚力团队建设,激发创新动能。依托各级平台,学校持续推进高水平科研团队建设,已获批“硅基新材料优秀科研创新团队”等7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,并立项建设35个校级科研团队。这些团队聚焦重点方向,开展有组织科研,成为推动科研创新与育人融合的核心力量。第四,凸显标志成果,彰显建设成效。通过系统推进学科、平台、团队一体化建设,学校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系列突破。自2022年以来,学校获批国家级自然基金项目5项,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123项;在《eScience》等高水平期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,其中一类论文280余篇,二类论文40余篇;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奖、科技进步奖,社科成果奖及全国性行业协会奖14项。此外,2022年以来学校累计横向到账为1.3亿余元。这些成果彰显了学校持续增强的科研实力以及学科影响力,也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了持续动能。





三、以科研前沿为引领,驱动教学内容重构与迭代
学校依据《蚌埠学院关于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暂行办法》,系统推进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,明确通过学术报告、本科生进项目、成果支撑竞赛、科研成果“三进”(进课堂、进教材、进实验室)、项目转化为毕业设计及共建产学研基地等六大路径,将科研前沿动态与创新实践成果深度融入教学体系,持续推动教学内容重构与知识体系更新。
一是以前沿项目丰富专业教学内容。例如,通过开展“半导体用超纯SiO?材料关键制备技术及产业化开发”“高端集成电路用高填充高流动性球形二氧化硅粉体制备研究”“DOPO基新型阻燃剂研发及产业化”等一批高水平应用研究项目,有效拓展了无机与非金属材料等专业课程的知识广度与技术深度,显著提升了专业课的教学水平与实践内涵。二是以特色成果赋能课堂教学资源。在淮河文化研究领域,围绕花鼓灯文化、双墩文化、大禹文化等方向形成了一系列丰硕研究成果,积累了大量珍贵文献与实物资料。这些研究成果和实物资料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,使相关课程内容更加充实、新颖,富有地域文化底蕴与时代意义。基于此,有效促进了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,确保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科技发展趋势与学科前沿动态,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

四、以科研思维为引擎,创新教学模式与学习路径
学校积极推动科研方法融入教学实践,以真实科研项目和社会服务任务为载体,持续探索教学模式与学习路径的创新,有效提升教学过程的启发性与学生参与度。在具体实施中,学校依托各类科研与社会服务项目,组织学生深入社区与基层开展社会调查、撰写调研报告,并拓展第二课堂空间,强化实践育人实效。同时,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,使学生在真实学术环境中接受系统训练,拓宽视野、增强专业认同,激发学习内驱力。
例如,在“淮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项目”“桐柏县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项目”“引江济淮工程(安徽段)输水沿线水源地调查项目”“跨学科视角下水利工程图文解析与科普设计”以及“安徽省大学生生态环境创新创业大赛宣传及服务”等项目执行过程中,学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实地考察、数据监测、成果转化等环节。教师将科研实践中凝练的研究方法、技术路线与分析工具系统融入教学,帮助学生掌握如流域水环境评估、遥感技术应用于污染源调查等前沿专业能力。通过“做中学、研中教”的一体化培养机制,学校逐步构建起以科研方法驱动教学创新、以真实任务促进能力提升的育人路径,实现了科研资源向教学效能的有力转化,显著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。


五.以科研实践为依托,夯实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根基
学校自实施有组织科研以来,将本科生纳入科研实践作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,通过制度引导与项目支撑,系统构建科研育人长效机制。在年度科研计划中,明确鼓励教师在各类科研项目中吸纳本科生参与,尤其对校级项目提出“所有项目均须吸纳本科生参加”的要求,从源头上保障学生参与机会。《蚌埠学院关于科研服务人才培养暂行办法》进一步要求教师通过学术讲座、科技活动等多种形式,将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,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。此外,《蚌埠学院校级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办法》亦明确规定“应用型研究项目执行期为1年,必须有不少于5名相关专业本科生参加”,从制度层面确保科研实践与教学过程的有机衔接。
近三年来,累计已有250余名学生参与教育厅及校级科研项目。在教师指导下,学生全面参与资料整理、实验操作、问题研讨等环节,系统接受研究方法、科研习惯与创新能力的训练,探索精神与动手能力得到显著提升。2022年以来,本科生作为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发表论文110篇,获授权专利10件;同期学校共组织学术交流活动260余场,其中校外专家讲座178场,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,为学生拓展视野、激发创新潜能提供了重要平台。


六、以科研项目为阶梯,助力教师专业成长与能力跃升
科研项目是学科建设与教师发展的重要依托。通过承担各类科研任务,仙豆棋牌逐步构建起一批教学科研水平高、队伍结构合理、优势特色明显的学科方向;这些学科又反过来成为集聚资源、培养人才、反哺教学的核心平台,有效推动教学内容更新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。在学科建设与科研项目协同推进的过程中,仙豆棋牌教师队伍实现了显著成长,尤其是一批中青年教师通过参与高水平科研,迅速成长为学术能力突出、教学水平扎实的骨干力量。目前,学科团队已呈现出年轻化、高学历、高职称的良好发展态势,为全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与人才培养的内涵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下一步,蚌埠学院将继续扎实推进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,不断优化学科结构、打造学科特色,瞄准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需求,聚焦学科内涵发展,着力增强学生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,以高质量学科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厚积学校办学底蕴,提升服务社会能力。(撰稿:科研处;编辑:毛星懿;审核:孙西超、黄灿)
